主講人:王安耕
(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、工信部兩化融合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、原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)
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,加劇了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困境,也倒逼制造業轉型發展,重壓之下,制造業如何向上突圍,實現數字化轉型,如何實現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,構建智能工廠,減少對人工的依賴,同時提升物流供應鏈的智能化,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,成為制造業需要思考的事情。
基于以上行業痛點,機械工業出版社聯合多家機構平臺聯合打造“智造加力,免疫強企”公益講壇系列直播課程,來自全國的相關領域專家將為工業企業帶來智能制造的實踐經驗,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。
在3月5日講壇系列直播課程中,王教授主講了《兩化融合概念、評估與體系概要》,從兩化融合的產生、定義到評估標準娓娓道來,并著重解讀了兩化融合的體系。
下文為錄音整理
與大家共享研究成果
2008年工信部成立后,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轉到工信部。工信部苗圩部長提出,兩化融合怎么搞法?什么叫兩化融合?中央文件的提法是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。
我們專家共識是,什么叫兩化融合呢?西方國家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國家,像美國、英國、德國,日本,2008年時候他們都已經是一個工業發達國家,從上個世紀后半葉一直到現在,都是進入了信息化時代。所以這些發達國家走的軌跡是比較明顯的,分兩步。第一先做工業化,工業化基本上完成了,社會進一步發展了,新的技術也出現了,那么搞信息化了,所以發達國家基本上是先工業化后信息化,這時候我們國家正在改革開放,正在大力發展,經濟、社會各方面都在發展。
那么這時候就有兩種選擇,一種選擇我們比較有把握,跟這些發達國家一樣,先完成工業化,再搞信息化。各個工業化國家都是這樣做的。但是這樣做有一個最大的問題,等到我們搞完了工業化,可能發達國家信息化也搞完了,那么我們再開始搞信息化,這樣我們永遠落后,永遠就跟不上。所以當時我們這些專家最后有一個共識。
那么,在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,當時所有的國家都不是這樣的。我們這樣是不是有把握?既要搞工業化,又要搞信息化,而且還要融合發展,怎么做?心中無底,所以阻力也很大。
那么我講,我們兩化融合的概念有兩個特征,第一個特征,它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,不是一個技術術語。這是我們的一個發展歷史階段,我們要這樣來走,所以它是一個戰略性的提法,是一個歷史性的提法。第二個,我們面臨的困難確實是前所未有的,因為沒有人走過這樣的一條路,這個世界上發達國家都是先搞工業化后搞信息化,那么我們兩個要同時搞,而且融合發展,這條路只有我們自己能夠走出來,沒有現成的案例可以學,可以就引進,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困難,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。
但是國家已經定下來了,這是發展方針政策大計的問題,不是一般性問題。那么,我們國家的兩化融合到底是個什么樣子?搞得好還是不好?差距在哪兒?問題在哪兒?底數不清。這個東西沒有一個現成的答案可以拿出來,但是必須要回答,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,我們國家現在到底兩化融合搞得怎么樣了?那么第一個需要有一套指標體系。
我們拿很多的已經做過的指標體系來看,最后就發現有一個問題,這些指標體系就是取了一項一項的指標,但是他沒有反應。這是兩化融合基本理解、基本的思路的一個方向。
好像是就隨手地漏出來若干個指標放在一起,那么能想到的都放在這兒。那么我們最后就把這些指標合在一起,給一個評分賦一個值,然后給一個權重,最后能夠算出一個值來,但算出這個值來之后說明什么問題?你總不能夠給工信部的領導說,我們現在兩化融合做的就是58分。誰也不知道這58分到底什么意思,所以最后大家有一個共識,這個指標體系不是僅僅提出若干個指標,打一個分,那樣沒有意義。
這套指標體系要能體現出兩化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,一步一步走的腳印,不論是我們專家,還是工業企業,還是領導,都能夠看得到,我們到底走了多少,還剩什么樣的路,我們碰到了什么問題等等。
因此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怎么來反映這樣的一個歷史階段的進程,在這個指標體系里面有所體現。那么,我們要盡力的找出發展的里程碑。讓我們可以看得見我們走了多少步了,走到哪兒了,那么這個里程碑就必須要反映兩化融合的本質性特征。最后我們就把兩化融合的發展分為4個大的階段。因為這跟我們已經看到的歷史大致吻合。
第一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基礎設施建設。這不僅是買設備、買計算機、買網絡、買工業設備等等,也包括像剛才的規章制度,包括有沒有管兩化融合的專門的領導等等。
第二個階段就要應用了。應用最早起步的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財務電算化。還有工業化方面的CAD,拿計算機來畫圖。這個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。所有這一類的應用,我們都稱之為單項應用,一個專門的應用,它跟旁邊沒有發生太多的關系,這就叫做單項應用,到2008年的時候已經做了十幾年了,也有相當多的發展。
最后我們歸納了三個三條主線的集成。哪三條主線呢?
第一個是內部供應鏈,采購、生產、銷售這條供應鏈,還有庫存等等,所有這些合在一起,都是解決供應鏈。這條供應鏈的集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集成。這個集成總體來說技術難度不高,主要的難度是人際關系和工作流程梳理的問題。
第二個更難的、更重要的就是一些復雜制造的行業,比如說航空,它的整個開發、加工生產過程非常復雜!當然大部分企業來說,從產品的研發、設計、生產、制造、銷售到售后服務、維修,一直到最后報廢回收,整個的鏈條要把它集成起來,這個比較復雜。
第三個是財務跟業務的無縫集成,這個是大概所有企業最關心的一條。特別是對于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,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。因為他要活下去,能夠有盈利,能夠發出工資來,首先必須要解決財務的問題。原來都是斷開的。我看了幾千份報告,里邊有相當一個比例號稱買了一個ERP,但是,這個ERP是切成七八段,各自搞一塊。然后拿著電子郵件,拿著excel表,數據傳來傳去,甚至于還在重復錄入,什么都有。
這樣的信息化提高不了多少效率,解決不了多少財務管理問題。什么叫無縫集成呢?你業務上發生了一項業務,那么相應的,他的財務應該根據業務發生的那些表單,直接生成財務的表單,中間不能落地,一落地就慢,一落地就會錯,一落地就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弊病跑出來。所以財務跟業務就要無縫集成。
所以我們歸納了三句話,叫做業財無縫,就是業務和財務要無縫(集成),購產銷一體。就是一個工廠里面購了原材料,經過生產加工,最后賣出去,這樣一條流程要集成,我們叫供產銷一體,不能有若干個獨立王國各搞各的,那就亂套了。那么最難的就是剛才講的復雜生產。研發、設計、生產、制造要相銜接,不能斷開。有很多工廠就是斷開的,那就不行。所以我們就把這(三個)來作為一個核心,制定了一套“兩化融合”的評估標準。
2008年,我們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,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利用電子商務等一系列措施,把工廠和外面供應鏈上的所有合作伙伴,所有最終用戶都連起來,當時還沒有這個條件。所以提出“協同創新”(的概念)。協同跟集成不一樣。集成是在企業里邊,它是可以管得住的。領導拍板就可以定案的,只要下決心就可以做。但是在很多個企業要協同工作的時候,不能靠行政命令,一定要有一套機制體制,而且要利益相關,才能夠做的起來。
所以兩化融合在大方面分為四個階段,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。第二個是單項應用,第三個叫綜合集成。第四個階段叫協同創新。協同就是跨企業的連接,然后創新,逐步積累經驗,才能把規律摸透,來完善我們這套體系。所以我們提出了四個階段,但是著重的是前面的三個階段。
我們第一個試點的行業是紡織工業。做完了我說兩化融合的水平,跟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,有沒有規律?他們紡織協會的同志面有難色,說想做的做不出來,我說什么叫做不出來?我是不是你的擬合曲線擬合不出來,因為他們有幾十個試點的廠,他們是電廠,可能兩化融合指標體系有高有低,然后他們的經濟效益也有高有低,那么拿他們的經濟效益和他們的兩化融合的水平的來一比,應該擬合出一條曲線,最后你又合不出來。我說這個不行,如果要這樣報給部長,那部長可能就一下子失去了興趣了。
對吧?兩化融合搞了老半天,沒有經濟效益。我說這個不行,我說你把原始數據拿來我看看??戳撕镁?,我說大概是我們大家都弄錯了。要按原始數據的散點圖來看的話,擬合成為一條曲線是做不出來的。但是,這條曲線如果分兩段,一段是前面兩個階段,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單項應用,后面一條曲線是集成和協同創新,把它變成兩條曲線,我說可能就行。那么當時就用回歸的方式,用軟件就做了兩條曲線看,就看得非常明顯。兩化融合水平越高的,這個企業的競爭力就越高,它的經濟效益就越好。兩化融合水平低的,它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都差!
那么這個問題就來了,不是說我們做錯了,數據不對了,指標不對了,實際上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性認識。從政策的角度來看,如果我們企業從單向應用躍升到集成應用這個階段,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指標會有10%以上的飛躍。2008一直到現在,這條規律沒有打破:我們工業大而不強的一個表現,因為我們大部分企業沒有達到綜合集成,都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單項應用的階段。而這兩者集約將有10%以上的飛躍,這個非同小可。那么就寫了報告,報給了部領導,最后在中央文件里面,就把兩化融合進一步提速,叫“兩化深度融合”,就是說從中央到工信部到企業,逐漸取得共識。
我們兩化融合第一步要實現的飛躍,就是要把孤島、把山頭、把隔離都要打破,實現集成,才能夠讓我們的工業有一個飛躍。應該說我們10年在這個方面下了大的功夫,但是,我覺得不盡如人意,應該說政府部門已經花了很大力量,下了很大的功夫。但是整個進展出乎意料之難。做到現在,遠遠沒有滿足我們原來的期望。
那么,怎么解決這個問題?就是我要講的第三個問題(制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一套標準),工信部領導提出來,他說當初我們國家的產品質量很不好,最后用了國際的9000系列的質量標準在企業里面推廣,效果比較明顯。能不能兩化融合也搞一個。
于是,我們制定了一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標準。那么這套標準采用了原來質量體系的一些基本的理念,比如說PDCA循環(即:戴明環,計劃Plan、執行Do、檢查Check、處理Act),這個是只要是搞企業的,對質量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,質量管理就是PDCA這樣的一個過程。那么我們兩化融合也一樣,也是PDCA你先要做,做了之后要檢查,檢查之后要修改,修改之后再做標準,那么這樣構成一個閉環,逐步提高。
但是我們兩化融合終究比質量要難得多。因為我們里邊涉及到的問題太多了。完完全全的按照質量的標準是不夠的。那么我們參照了質量標準,但是也有新的創新要求。我們提出來,在兩化融合的時候,有兩條原則。最重要的第一條原則,你為什么要做兩化融合?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,為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,不是為了技術先進,為了擺樣子,為了這個去參加一個評比什么之類的,是要解決我們國家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起作用。
所以我們要求第一個循環就必須要從市場競爭力出發,然后看你企業里邊什么東西影響你經濟競爭力,最關鍵的卡?。ū趬荆┠芰?,然后從這個地方你就做計劃,然后你就實施,實施了之后按PDCA逐步的改進,最后達到你的目標。然后你再來第2個循環,大的循環。所以我們就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里邊就設計了兩套循環,一套是從競爭優勢出發,到最后落實實施的大循環。一套是PDCA,在做的過程中,一步一步地做計劃、實施、檢查,然后再改進。這個思路現在已經被大多數的工業企業掌握和認可。
所以現在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,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一套環境和做法,有咨詢機構,有評定機構,有相應的一套規則流程,做起來失敗的概率就不太大了。但是,終究是有很大的工作量。因為幾十萬個企業一個個做下來,你這個東西不可能一步就吃個胖子,但是不管怎么做,通過這樣的一些工作,讓我們在10多年內,我們的整個兩化融合的水平有明顯的提高。當然我自己覺得還是遠遠不夠,但是飯要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。
應該說,從企業到政府領導,從需求一直到技術,都有了很大的進展。所以我覺得兩化融合,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,我們還得要堅持的做下去。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把我們國家的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,方方面面的都提升起來。
掃描二維碼
回看專家演講視頻!
聲明:本文來源于翔正國際海外商務考察中心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違規、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